美国务卿鲁比奥上任不过三周,便在采访中放言巴拿马运河已落入中国手中,还预言中美一旦开战,中国势必迫使巴拿马关闭运河,此言一出,立即引发广泛关注。
荒谬言论之所以荒谬,并非其逻辑缜密,反倒是漏洞百出,连普通网民都觉得可笑。
巴拿马运河,全球贸易的枢纽,年均吞吐量占全球海运贸易的百分之六,自九九年起由巴拿马政府全权管理。香港一家企业在运河两侧经营着两个商业码头,负责集装箱的装卸工作,仅此而已,与运河的航道及船舶通行无关。
美国国务院一九九九年报告清楚表明,中国企业活动对运河安全没威胁。这份报告如今还挂在官网上,颇为讽刺,鲁比奥可能从未看过。
鲁比奥此番言论,不过是美国长期以来操控拉美地区政策的体现。“门罗主义”阴影至今挥之不去,一百多年前,美国就已将拉美视作自家势力范围,声称“美洲属于美洲人”,实则为其霸权扩张披上了合法外衣。
两百年来,美国对拉美影响深远,军事、经济手段并用,甚至扶植傀儡政权,牢牢控制着拉美政治经济。巴拿马运河便是明证:美国促成巴拿马独立,仅仅支付一千万美元租金就获得了运河永久控制权,直到1977年《托里霍斯-卡特条约》签署才承诺逐步归还。
美国将中国企业与巴拿马在港口和物流方面的合作,解读为“地缘政治入侵”,实则反映了美国对拉美国家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不安。这种合作目前仅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却引发美国过度反应,其根源在于美国难以容忍拉美国家独立决定与谁合作。
二〇二二年,中巴贸易额达到一百三十四亿美元,华为公司建设了巴拿马七成四G网络,中国疫苗也覆盖了巴拿马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美国对此感到不安,它并非担忧中国控制巴拿马运河,而是拉美国家正逐渐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鲁比奥大肆渲染“中国威胁”,却有意避开美国才是历史上唯一实际掌控巴拿马运河的国家这一事实。美国曾经对巴拿马运河行使主权,这与他如今的言论形成鲜明对比,值得玩味。
运河通航后,美国在巴拿马设立军事基地和法庭,国旗飘扬,俨然巴拿马境内一个独立王国。六十四年,学生抗议引来美军枪火,二十三人丧生,五百人负伤,这段历史,美国政客鲜有提及。
美国在全球遍布八百多个军事基地,这出乎意料。它还掌控着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十六条重要航道,令人难以置信。
美军2023年增兵哥伦比亚,挂着打击毒品的名义,实则部署五千士兵;同年,美军又联合二十二国在加勒比海举行军演,目标直指委内瑞拉和古巴。反观中国,拉美地区不见中国军人,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港口、铁路建设等民生工程。这种差别待遇,连《纽约时报》都指出:美国焦虑源于其霸权思维,而非实际威胁。
鲁比奥的指控一出,巴拿马政府反应平静,外长穆伊内斯明确表示,巴拿马完全掌控运河,任何商业合作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也公布了日常运营数据,强调运河通行量由他们实时掌控,所有决定都必须经过国会批准,外国企业根本无法参与运营。
巴拿马学者卡洛斯·格雷罗在《星报》发文,用尖锐的讽刺反问:控制运河只需经营两个码头?那拥有运河区六成酒店的日本企业,岂不是也能随时关闭运河?这幽默的背后,是拉美国家对美国的不满。去年拉美民调数据显示,超过六成民众更相信中国是可靠的伙伴,巴拿马更是高达七成一。
鲁比奥眼中威胁的中国企业,实际上是香港和记黄埔旗下在巴拿马经营港口的公司,它在科隆和巴尔博亚管理码头,主要负责跨太平洋航线的集装箱装卸。该公司网站首页展示着提升效率和减少碳排放的技术改进宣传,与军事控制毫无关系。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两年前的报告已说明,中国企业一直按巴拿马法律办事,从没插手运河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沃尔玛、亚马逊这些美国大公司都在用中国企业的码头,如果真有战争中断航运的风险,它们还会继续选择吗?
全球客户青睐PPC码头,原因在于它自动化程度高,每个集装箱的处理成本比美国码头低12美元,高效低成本,这才是商业竞争的本质。
鲁比奥的“运河闹剧”充分展现美国精英阶层存在的严重问题,政治算计严重,对国际合作缺乏诚意,内部缺乏有效制衡。这反映出他们根深蒂固的政治理念,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弊端。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精英阶层急需深刻反思,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他们的行为模式令人担忧,也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美国政客眼里的国际合作,仍是19世纪的殖民模式,这暴露了他们对历史的刻意遗忘和对既有事实的扭曲,霸权衰落令他们难以接受,最终只能成为国际社会的笑柄。
